言行不一/加沙饥民如蝼蚁 斥美国“佛口蛇心”******
图:在加沙南部的汗尤尼斯,巴勒斯坦人爬上一辆货车寻找救援物资。\路透社
以色列军队严格限制物资进入加沙地带,当地民众长期食不果腹,还要长途跋涉、冒着生命危险去物资派发点领取可怜的一丁点食物。美国商业卫星公司“星球实验室”7月28日发布了一张加沙南部“莫格拉走廊”以北约300米的卫星图。图像显示,此处瓦砾成堆,密密麻麻的巴勒斯坦人如蝼蚁般聚集在一支运送救援物资的车队周围。
同一时段拍摄的地面视频显示,大群加沙民众将货车围住,数十名男子互相推挤着从车上往下搬运货物,还有不少人往车上爬。这一场景正是加沙难民在领取救援物资。
加沙的饑荒危机不断加剧之际,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8月1日到访加沙一处物资分发点“视察”,加沙民众怒斥其“就是在作秀”。50岁的加沙居民萨拉赫说,只有在威特科夫到访的那处分发点,“(以色列军人)没有喷胡椒喷雾,没有开枪打死人”。同一天,加沙仍有至少53名巴勒斯坦人在试图领取救援食物时被以军开枪打死。
美国总统特朗普日前表示,加沙确实存在饑荒,美方会在加沙新设食物分发点。加沙民众对此表示,美国嘴上说要改善加沙人道状况,行动上却继续支持以色列,是导致加沙人道主义灾难的“同谋”。专家指出,美国继续将物资分发权交给以色列,“这不是为了拯救生命,而是为了管控被围困的加沙人口”。
分析人士表示,以色列允许送入加沙的粮食援助只是杯水车薪,帮派分子经常直接袭击仓库,抢走物资,之后交给商人高价转卖,根本无法送到最弱势的饥民手上。
行业困境/逾七旬的士司机3.7万人******
就高龄职业司机驾驶安全问题,《大公报》翻查资料,截至今年2月28日,60岁以上持有有效的士正式驾驶执照的人数约13万,当中70岁以上就有3.7万人。高龄司机活跃于行业的现象背后,折射出多重社会与行业困境。汽车交通运输业总工会的士司机分会主任何志强昨日向《大公报》表示,的士司机行业收入大不如前,收入中位数偏低。加上香港物价与生活水平居高不下,部分高龄司机即便年过七旬,仍需靠开车补贴家用。他鼓励自僱的士司机要及早做好财务规划,建立退休储备,为晚年生活做好保障。\大公报记者 易晓彤

国安部:外来异宠威胁中国生物安全******
【大公报讯】记者赵一存北京报道:国家安全部4日发文指出,当前,一些追求潮流、猎奇的宠物爱好者,掀起饲养异宠热潮,但此行为其实潜藏安全风险,关乎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文章提醒,异宠可以宠,但不能随意宠,须遵守法律,理性饲养。
异宠即“异域宠物”或“另类宠物”,是指有别于传统猫、狗等宠物之外,被人们当作宠物饲养的外来野生动物,包括昆虫、鸟、兽、两栖及爬行类动物等,如蜥蜴、蛇、蛙、蜜袋鼬。有数据统计,中国已有约1707万人在饲养异宠,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人民币。
国家安全部文章强调,大多数受热捧的异宠在中国国内都没有自然分布,属于外来物种。一旦这些异宠逃逸或被弃养,极有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威胁中国生物安全,甚至会引发生态灾难。
国家安全部提醒,民众应提高国家安全意识,自觉防范异宠饲养潜在安全风险,坚决维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防线。在此方面,要理性饲养,拒绝走私或野外捕获的动物。
东部战区位台湾海峡中部、南部相关海域组织“海峡雷霆****** 据东部战区微信公众号消息,东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施毅陆军大校表示,4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位台湾海峡中部、南部相关海域组织“海峡雷霆-2025A”演练,重点实施查证识别、警告驱离、拦截扣押等科目,检验部队区域管控、联合封控、精打击要能力。
专家解读/极端天气将更频密 宜早应对******
近日,全国各地遭受高温暴雨夹击。当华南华北西北遭遇超强大暴雨,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双双惨重,中部省市却被极端高温炙烤,川渝多地气温超过42℃,最高甚至达到44.2℃,一些地区或将面临旱涝急转的险情,而这样的极端气象情况似乎越来越常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强发、并发的趋势,不断挑战人类的生存极限。而二者之间呈现怎样的关系,极端天气究竟由谁造成?
天气和气候主要的差别在于时间尺度,前者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环流及其导致的现象,后者指较长时间的天气现象的平均态。专家表示,所处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变化、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共同作用,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类型的气候。笼罩在地球上空的各个高压、低压系统,不断移动、增强或减弱,带来了不同时间的阴晴雨雪天气。长时间尺度看,大气环流在一年四季中呈现一定规律,但如果出现异常,极端天气就有可能产生。
“气候变暖会加剧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改变大尺度的大气环流形势,是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重要背景。”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说。因此,气候变化并不直接导致极端天气的发生,但加强了其触发条件,可谓背后“看不见的手”。
随着气候变暖加剧,我国高温天气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的特点。伴随着温度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加,极端强降水发生的风险也在增大,并且这将成为我们长期面对的现实。巢清尘说,根据最新的气候模式结果分析,预计到2050年我国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将呈现发生更频繁、影响更广泛、极端性更凸显的趋势,极端高温、干旱、强降雨等事件趋多趋强。宜树立底线思维,早做应对。\大公报记者李紫妍
族谱电子化 “掌中有谱”助台胞寻根******
图: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右)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
“输入姓名,几秒钟就能在数万条纪录里找到家族脉络,还能查清两岸宗亲的辈分关系。”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一边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一边向大公报记者介绍。只见他在系统江氏谱系中输入“林宣”与“彦震”,屏幕瞬间呈现两人的家族树:15世先祖江伯泉的后裔分别在大陆与台湾繁衍,在大陆的25世江林宣与在台湾的27世江彦震为叔公与侄孙关系。
这套由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系统,目前已收录300多个姓氏、44765个分支谱、500多万条纪录,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就能“掌中有谱”,轻松追溯根脉。\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泉州报道(文、图)
“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日前在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揭牌落成,“回首家山──闽台寻根文化展”同步开幕。该中心隶属于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面积690平方米,集展示、收藏、研究、服务、交流功能于一体,设有“回首家山”文化展展示区、收藏区、查询区、交流区、操作区。其中,收藏区按姓氏拼音顺序分类上架馆藏族谱,查询区引入KFA系统提供数字化查询服务,操作区则通过高清扫描仪对珍贵族谱进行数字化留存,为两岸寻根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撑。
用手机随时随地查询族谱
走进“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的收藏区,铁质的架子内,每层樟木隔板还散发?清幽香气,柜内整齐陈列?闽台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收集的两岸纸质族谱。“这些樟木隔板,既能防潮防虫,又能长久保存族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范怡婷表示,库房内的族谱按姓氏大小分类,涵盖了台、闽、粤、湘等21个省市的174个姓氏,截至2025年6月已达2852部11021册。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捐献的族谱,中心的操作区成为了“数字守护者”。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扫描仪,将纸质族谱转化为电子文档,既保留了原始信息,又避免了珍贵史料的损耗。“有些族谱已有数百年历史,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更是让这些‘沉默的历史’重新发光的过程。”范怡婷说。这种“发光”体现在KFA系统的应用中。今年6月10日,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这套系统及8部15册族谱。研发部负责人邱盛樑表示,系统的优势在于“查询便捷、信息准确、高效修编”,能实现人机对话,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查询族谱。正如江艺平演示中所展现的,无论是单人家族溯源,还是两岸宗亲关系比对,系统都能快速呈现结果,让“数百年前是一家”的事实清晰可辨。
“数字化寻根”便捷高效
“让台湾年轻人用手机查族谱认祖归宗,比我当年做‘两岸信使’时方便多了。”在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揭牌当日,参加活动的台胞田圻畅感慨寻根方式的时代变迁。在两岸尚未直接通邮的年代,他曾帮助700多个家庭传递书信、促成团圆,而如今,数字化技术让寻根之路变得便捷高效。“科技拉近了距离,但不变的是对根的眷恋。”田圻畅认为,让台湾年轻人通过族谱认识祖先、了解大陆,才能真正记住“家山何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负责人庄小芳表示,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近三年台胞查询族谱的需求量增长了3倍,其中青年群体占比显著上升。为此,中心计划继续丰富族谱馆藏,推进福建省内谱牒资源整合,打造大数据库,并通过AI赋能提升寻根精准度。
“谱牒是两岸共同的心灵归属,数字化让这份归属更易触及。”庄小芳说,截至目前,博物馆已通过谱牒研究协助360多对两岸宗亲成功寻根,未来将努力突破闽台谱牒资源整合的瓶颈,让更多“根”的故事被看见、被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