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A蒙特利尔站:朱琳连赢七局仍1******
北京时间8月3日,2025年WTA1000蒙特利尔站女单第四轮,中国金花朱琳对阵马内罗。朱琳在先丢一盘情况下,依然将比赛拖进决胜盘打满三盘,具体比分是5-7、6-1和2-6,朱琳一度在比赛中连赢七局比赛,但依然是最终总分1-2输给马内罗出局,朱琳无缘生涯首次晋级1000赛女单八强。
【世界排名】
朱琳世界排名第493名,马内罗世界排名第51名,双方均是职业生涯首次晋级1000赛女单16强。
【交锋情况】
双方过往职业生涯当中,从未有过交锋经历。
【比赛回顾】
本场双方迎来生涯首次交锋,首盘比赛朱琳率先连保带破,连赢两局取得2-0领先优势,但随后比赛因为下雨被迫中断。重回比赛后,朱琳状态光速下滑,被马内罗连赢五局比赛压制,其中朱琳3度被马内罗破发,前七局比赛朱琳已经2-5落后。朱琳连破带保再破发连赢三局比赛,其中第八局与第十局两度完成破发,前十局比赛朱琳追到5-5。马内罗第11局再度破发,且第12局直落四分轻松保发,朱琳盘末连丢两局,导致以5-7先丢一盘比赛。
进入第二盘比赛,马内罗首局比赛率先破发,朱琳随后及时调整压制马内罗,她很快连赢六局比赛送出隐形蛋,其中三度完成强势破发,朱琳以6-1轻松扳回一盘。
及至第三盘比赛,朱琳首局比赛破发取得1-0领先优势,且从第二盘到第三盘一度连赢七局比赛。马内罗连破带保再破发连赢三局比赛,朱琳两度被破发前四局1-3落后,朱琳第五局破发扳回一局。马内罗连破带保再破发再赢三局,朱琳以2-6再丢一盘,最终朱琳总分1-2输给马内罗无缘晋级八强。
【数据纪录】
朱琳无缘生涯首次晋级1000赛女单八强。
【下轮对阵】
马内罗下一轮将对阵18岁的本土外卡小将姆博科,姆博科总分2-0爆冷横扫头号种子、世界第二高芙。
(文/醉卧浮生)
一年前默默无闻,如今被赞"巨头接班人",西班牙天才渴望征服罗兰加洛斯******
2022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大幕拉开,一年前在男子网坛还默默无闻的西班牙小将阿尔卡拉斯如今已一跃成为本届法网的夺冠大热。
两周前的西班牙马德里,阿尔卡拉斯创造了ATP的历史,他成为了第一位在同一站红土赛事中连续击败纳达尔和德约科维奇的球员!随后的决赛中,他仅丢4局横扫兹维列夫捧杯,一个月之内两夺大师赛桂冠,单打排名飚进世界前六,风头无两的西班牙人占据了各大网球媒体的头版头条,而此时距离他的19岁生日,只过去了三天……
如果说面对残血复出的纳达尔,三盘取胜尚且欠缺说服力的话。那么在马德里半决赛与德约科维奇的天王山之战,阿尔卡拉斯则用技惊四座的表演,彻底打服了一波人。
永不停歇的脚步、稳健的发接发、刚猛十足的底线抽球、灵活多变的战术配备、攻守切换的潇洒自如,阿尔卡拉斯彷佛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神出鬼没的放小球,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面对德约铜墙铁壁的防守,阿尔卡拉斯竟然轰出了51记制胜分,一发和接一发得分率均高于世界第一(74%比66%、34%比26%),5拍以上的长多拍较量中,他的得分也多于对手,融入骨子里的进攻基因展现得淋漓尽致!
即使面对发球局0-30的落后,即便错失赛点的绝佳良机,阿尔卡拉斯也不怯场不上头不慌乱,全神贯注开启下一个回合,其超脱于自身年龄的成熟、专注和精神意志力,依稀让专家和球迷看到了巨头们年轻时的身影。
对阵纳达尔的比赛中,阿尔卡拉斯通过不知疲倦的跑动拿下赛点
小威的前教练马奇惊呼阿尔卡拉斯是30年未曾得见的天选之才,费德勒的前教练安纳孔盛赞其打法像一道闪电,托尼叔叔更是坦言,阿尔卡拉斯在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同期的纳达尔……
攻守切换自如,从底线快速来到网前下分
虽然高海拔的马德里是非典型的红土场,但经此一役,阿尔卡拉斯迅速跃升为法网前三的夺冠热门;以连续击败三位Top4的方式登顶,阿尔卡拉斯的球王潜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更加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费纳德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暮年,而刚刚踏入网坛的阿尔卡拉斯,大部分球员生涯都可以避开与三巨头的争霸。如果未来他能在00后一代持续扛起大旗的话,一骑绝尘收割大满贯的局面,似乎也并不是痴人说梦的空想。
不过阿尔卡拉斯本人,并不想干等这份空头支票,马德里夺冠实现完美热身之后,他很理智地退出了罗马大师赛,西班牙少年的野心,已经瞄准了法网。
“我已经准备好去赢得大满贯冠军了。这是我本赛季的目标,我也会为了它去努力,让我们看看在罗兰·加洛斯会发生些什么吧。”
是的,阿尔卡拉斯已经做好了准备,今年法网能否成为他搅乱纳德大满贯派对的起点,故事的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令人期待了……
*文章图源:视觉中国

外卖行业“内捲”数据******
今年6月
•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呈现负增长,同比下降0.4%;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6%,低于全国餐饮收入增速(4.3%),表明限上餐饮企业面临的挑战较为严峻。
2024年
•外卖行业增速从早期的30%降至不足15%。以京东为例,极端内捲导致商户利润被压缩至3%以下,骑手配送费下降40%。
2015年至2024年
•中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250亿元升至2024年的1.5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外卖对整体餐饮行业的渗透率从2015年的4%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26%,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大公报记者张宝峰整理
历史悬案/马吉影像有没有在东京审判庭播放?******
马吉影像是否在东京审判庭审中当庭播放?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曾深度采访南京大屠杀专题的前日本记者加登英成对《大公报》证实,“我在采访日本历史学者时,从未听到过马吉影像在东京审判中上映过,一次也没有。”他说,“据悉,因为大部分都是医院治疗的录像,不能成为屠杀的直接证据。”但加登英成认为“这个理由站不住”。他提出,“还有一点,当时东京审判会场是否有胶片放映设备?”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进行国际大审判,史称“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大、最血腥野蛮的战争暴行,为查清南京大屠杀事实真相,获得足够的有力证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首席检察官季南(Joseph B Keenan)在审讯前期,于1946年5月30日派遣美国检察官大卫.纳尔逊.萨顿(David Nelson Sutton)等人,专程前往南京实地取证。
江苏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自2002年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收集资料,于2005年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东京审判》。杨夏鸣向《大公报》提供了大卫.纳尔逊.萨顿于1946年5月1日发出的致副检察官希金斯先生有关寻找证人拉贝、马吉、威尔逊的电报,电报中写道:“得到马吉1937年12月在南京拍摄的展示片的胶卷拷贝,据报道现在由位于纽约市哈斯奥(Hassau)街的哈曼(Harmen)基金会拥有。从马吉处得到一份确认该影片真实性的宣誓证词。用信使邮路将该拷贝和宣誓证词寄来。”
马吉本人有可能到东京出庭作证
“从这份资料看,当时还没有确定要马吉牧师来东京作证,只是要他宣誓证明影像胶片是真的。有可能马吉牧师后来本人来到东京出庭作证,相关影片就不那么重要了(或者是没有带去)”。
另有报道称,1946年2月,中国在南京设立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战犯进行审判,史称“南京审判”。1947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时,播放了导演弗兰克.库柏编导的影片《中国的战争》,其中有不少是马吉拍摄的镜头。但这并没有得到历史学者们的证实。
“针对马吉影像是否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中播放?南京军事法庭曾播放过影片,但不是马吉影像,也不能肯定是美国的纪录片。”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对《大公报》表示,“我查了一些档案,但目前还无法确定是什么影片。”
族谱电子化 “掌中有谱”助台胞寻根******
图: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右)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
“输入姓名,几秒钟就能在数万条纪录里找到家族脉络,还能查清两岸宗亲的辈分关系。”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一边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一边向大公报记者介绍。只见他在系统江氏谱系中输入“林宣”与“彦震”,屏幕瞬间呈现两人的家族树:15世先祖江伯泉的后裔分别在大陆与台湾繁衍,在大陆的25世江林宣与在台湾的27世江彦震为叔公与侄孙关系。
这套由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系统,目前已收录300多个姓氏、44765个分支谱、500多万条纪录,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就能“掌中有谱”,轻松追溯根脉。\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泉州报道(文、图)
“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日前在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揭牌落成,“回首家山──闽台寻根文化展”同步开幕。该中心隶属于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面积690平方米,集展示、收藏、研究、服务、交流功能于一体,设有“回首家山”文化展展示区、收藏区、查询区、交流区、操作区。其中,收藏区按姓氏拼音顺序分类上架馆藏族谱,查询区引入KFA系统提供数字化查询服务,操作区则通过高清扫描仪对珍贵族谱进行数字化留存,为两岸寻根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撑。
用手机随时随地查询族谱
走进“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的收藏区,铁质的架子内,每层樟木隔板还散发?清幽香气,柜内整齐陈列?闽台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收集的两岸纸质族谱。“这些樟木隔板,既能防潮防虫,又能长久保存族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范怡婷表示,库房内的族谱按姓氏大小分类,涵盖了台、闽、粤、湘等21个省市的174个姓氏,截至2025年6月已达2852部11021册。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捐献的族谱,中心的操作区成为了“数字守护者”。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扫描仪,将纸质族谱转化为电子文档,既保留了原始信息,又避免了珍贵史料的损耗。“有些族谱已有数百年历史,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更是让这些‘沉默的历史’重新发光的过程。”范怡婷说。这种“发光”体现在KFA系统的应用中。今年6月10日,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这套系统及8部15册族谱。研发部负责人邱盛樑表示,系统的优势在于“查询便捷、信息准确、高效修编”,能实现人机对话,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查询族谱。正如江艺平演示中所展现的,无论是单人家族溯源,还是两岸宗亲关系比对,系统都能快速呈现结果,让“数百年前是一家”的事实清晰可辨。
“数字化寻根”便捷高效
“让台湾年轻人用手机查族谱认祖归宗,比我当年做‘两岸信使’时方便多了。”在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揭牌当日,参加活动的台胞田圻畅感慨寻根方式的时代变迁。在两岸尚未直接通邮的年代,他曾帮助700多个家庭传递书信、促成团圆,而如今,数字化技术让寻根之路变得便捷高效。“科技拉近了距离,但不变的是对根的眷恋。”田圻畅认为,让台湾年轻人通过族谱认识祖先、了解大陆,才能真正记住“家山何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负责人庄小芳表示,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近三年台胞查询族谱的需求量增长了3倍,其中青年群体占比显著上升。为此,中心计划继续丰富族谱馆藏,推进福建省内谱牒资源整合,打造大数据库,并通过AI赋能提升寻根精准度。
“谱牒是两岸共同的心灵归属,数字化让这份归属更易触及。”庄小芳说,截至目前,博物馆已通过谱牒研究协助360多对两岸宗亲成功寻根,未来将努力突破闽台谱牒资源整合的瓶颈,让更多“根”的故事被看见、被延续。
族谱电子化 “掌中有谱”助台胞寻根******
图: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右)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
“输入姓名,几秒钟就能在数万条纪录里找到家族脉络,还能查清两岸宗亲的辈分关系。”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一边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一边向大公报记者介绍。只见他在系统江氏谱系中输入“林宣”与“彦震”,屏幕瞬间呈现两人的家族树:15世先祖江伯泉的后裔分别在大陆与台湾繁衍,在大陆的25世江林宣与在台湾的27世江彦震为叔公与侄孙关系。
这套由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系统,目前已收录300多个姓氏、44765个分支谱、500多万条纪录,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就能“掌中有谱”,轻松追溯根脉。\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泉州报道(文、图)
“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日前在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揭牌落成,“回首家山──闽台寻根文化展”同步开幕。该中心隶属于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面积690平方米,集展示、收藏、研究、服务、交流功能于一体,设有“回首家山”文化展展示区、收藏区、查询区、交流区、操作区。其中,收藏区按姓氏拼音顺序分类上架馆藏族谱,查询区引入KFA系统提供数字化查询服务,操作区则通过高清扫描仪对珍贵族谱进行数字化留存,为两岸寻根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撑。
用手机随时随地查询族谱
走进“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的收藏区,铁质的架子内,每层樟木隔板还散发?清幽香气,柜内整齐陈列?闽台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收集的两岸纸质族谱。“这些樟木隔板,既能防潮防虫,又能长久保存族谱。”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范怡婷表示,库房内的族谱按姓氏大小分类,涵盖了台、闽、粤、湘等21个省市的174个姓氏,截至2025年6月已达2852部11021册。
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捐献的族谱,中心的操作区成为了“数字守护者”。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扫描仪,将纸质族谱转化为电子文档,既保留了原始信息,又避免了珍贵史料的损耗。“有些族谱已有数百年历史,数字化不仅是保护,更是让这些‘沉默的历史’重新发光的过程。”范怡婷说。这种“发光”体现在KFA系统的应用中。今年6月10日,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这套系统及8部15册族谱。研发部负责人邱盛樑表示,系统的优势在于“查询便捷、信息准确、高效修编”,能实现人机对话,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查询族谱。正如江艺平演示中所展现的,无论是单人家族溯源,还是两岸宗亲关系比对,系统都能快速呈现结果,让“数百年前是一家”的事实清晰可辨。
“数字化寻根”便捷高效
“让台湾年轻人用手机查族谱认祖归宗,比我当年做‘两岸信使’时方便多了。”在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揭牌当日,参加活动的台胞田圻畅感慨寻根方式的时代变迁。在两岸尚未直接通邮的年代,他曾帮助700多个家庭传递书信、促成团圆,而如今,数字化技术让寻根之路变得便捷高效。“科技拉近了距离,但不变的是对根的眷恋。”田圻畅认为,让台湾年轻人通过族谱认识祖先、了解大陆,才能真正记住“家山何处”。
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负责人庄小芳表示,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近三年台胞查询族谱的需求量增长了3倍,其中青年群体占比显著上升。为此,中心计划继续丰富族谱馆藏,推进福建省内谱牒资源整合,打造大数据库,并通过AI赋能提升寻根精准度。
“谱牒是两岸共同的心灵归属,数字化让这份归属更易触及。”庄小芳说,截至目前,博物馆已通过谱牒研究协助360多对两岸宗亲成功寻根,未来将努力突破闽台谱牒资源整合的瓶颈,让更多“根”的故事被看见、被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