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与泰国就停火协议达成共识******
当地时间8月7日下午,柬埔寨—泰国边界总委员会特别会议就两国停火协议达成共识,双方签署相关文件。
柬埔寨和泰国7月24日开始在边境地区发生冲突,双方互相指责对方违反国际法。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主持下,两国于7月28日举行会谈并同意从当日24时起“立刻且无条件”停火,并约定召开泰柬边界总委员会会议以推动恢复边境地区和平与稳定。会议定于8月4日至7日举行,其中4日至6日举行秘书处会议,7日举行边界总委员会特别会议。(总台记者 闫术)
此前报道:
柬埔寨国防部:已拆除泰军在柬境内布设的铁丝网,此前泰国代理总理称将对柬埔寨提起诉讼(江南都市报)
柬埔寨国防部发言人马莉淑洁达5日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柬方已拆除泰国军队在柬境内布设的铁丝网。

“泰方8月4日在柏威夏省安塞地区非法布设的铁丝网已被拆除,相关机械设备已于8月5日下午停止运行。”马莉淑洁达说,此次拆除是在柬泰两国军队讨论和谈判后进行的。
她表示,安塞地区位于柬埔寨境内,柬泰停火协议于7月28日午夜生效后,该地区由柬埔寨武装部队控制。
马莉淑洁达4日说,泰国士兵当天上午不顾柬军强烈反对,进入柬埔寨领土并布设铁丝网。泰方随后回应称,柬方所指地区为泰国领土。
泰国代理总理:将对柬埔寨提起诉讼
泰国总理府发言人集拉育5日表示,泰国代理总理普坦当日在内阁会议上下令,要求各相关部门起草法律文件,针对柬埔寨“以军力及武器侵犯泰国主权并造成泰国军民生命与财产重大损失”,在国内及国际层面提起刑事与民事诉讼。
集拉育表示,泰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已被指定为主责机构,与泰国陆军、内政部、公共卫生部等相关机构进行磋商,并由国务委员会办公室秘书长参与提供起诉涉案指挥官及责任人所需的法律意见,以尽快提起诉讼并索赔损失。
集拉育还表示,尽管泰柬边境已实现停火,泰柬边界总委员会会议正在马来西亚举行,但泰国国内仍有多项任务需要各单位执行,包括清除柬埔寨军队射入的未爆炸物、查处异常入境的无人机、帮助民众逐步安全返乡等。
江南都市报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
点击进入专题: 泰国总理深陷“电话门”
历史悬案/马吉影像有没有在东京审判庭播放?******
马吉影像是否在东京审判庭审中当庭播放?答案是肯定的:没有。
曾深度采访南京大屠杀专题的前日本记者加登英成对《大公报》证实,“我在采访日本历史学者时,从未听到过马吉影像在东京审判中上映过,一次也没有。”他说,“据悉,因为大部分都是医院治疗的录像,不能成为屠杀的直接证据。”但加登英成认为“这个理由站不住”。他提出,“还有一点,当时东京审判会场是否有胶片放映设备?”
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进行国际大审判,史称“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大、最血腥野蛮的战争暴行,为查清南京大屠杀事实真相,获得足够的有力证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首席检察官季南(Joseph B Keenan)在审讯前期,于1946年5月30日派遣美国检察官大卫.纳尔逊.萨顿(David Nelson Sutton)等人,专程前往南京实地取证。
江苏行政学院教授杨夏鸣自2002年赴美国国家档案馆收集资料,于2005年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东京审判》。杨夏鸣向《大公报》提供了大卫.纳尔逊.萨顿于1946年5月1日发出的致副检察官希金斯先生有关寻找证人拉贝、马吉、威尔逊的电报,电报中写道:“得到马吉1937年12月在南京拍摄的展示片的胶卷拷贝,据报道现在由位于纽约市哈斯奥(Hassau)街的哈曼(Harmen)基金会拥有。从马吉处得到一份确认该影片真实性的宣誓证词。用信使邮路将该拷贝和宣誓证词寄来。”
马吉本人有可能到东京出庭作证
“从这份资料看,当时还没有确定要马吉牧师来东京作证,只是要他宣誓证明影像胶片是真的。有可能马吉牧师后来本人来到东京出庭作证,相关影片就不那么重要了(或者是没有带去)”。
另有报道称,1946年2月,中国在南京设立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战犯进行审判,史称“南京审判”。1947年,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审判南京大屠杀案主犯谷寿夫时,播放了导演弗兰克.库柏编导的影片《中国的战争》,其中有不少是马吉拍摄的镜头。但这并没有得到历史学者们的证实。
“针对马吉影像是否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中播放?南京军事法庭曾播放过影片,但不是马吉影像,也不能肯定是美国的纪录片。”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专家、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对《大公报》表示,“我查了一些档案,但目前还无法确定是什么影片。”

美媒评选下赛季10大控卫:SGA1 东契奇2 布伦森3 CC4 库里5 哈登7******
美媒评选下赛季10大控卫:SGA1 东契奇2 布伦森3 CC4 库里5 哈登7
篮圈图记 2025-08-07 13:43:52
1、亚历山大
2、卢卡-东契奇
3、杰伦-布伦森
4、凯德-康宁汉姆
5、斯蒂芬-库里
6、特雷-杨
7、詹姆斯-哈登
8、贾-莫兰特
9、德阿隆-福克斯
10、泰瑞斯-马克西



美方称俄方已经抵达无人机坠毁地区 米利称已无情报价值****** 3月14日,俄罗斯两架苏-27与一架美国MQ-9无人机在黑海上空缠斗,最终美国无人机坠毁。俄方正在试图打捞无人机残骸。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月15日报道,据两名美国官员称,俄罗斯人员已抵达MQ-9在黑海的坠毁地点。克里姆林宫此前曾表示将打捞这架美国无人侦察机残骸。
报道指出,俄罗斯海军在黑海有几艘舰船,其中包括驻扎在克里米亚港口的舰船。这些舰船使得俄方在打捞MQ-9残骸上占据有利位置。
一名官员说,这架无人机是在克里米亚西南约60海里的国际水域坠落的。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沟通协调员约翰·柯比没有证实俄罗斯抵达无人机坠毁现场。但他重申,美国已采取措施,使俄罗斯“不可能”从无人机残骸中获取任何有用信息,不担心俄方打捞到任何东西。他还强调,这是美方的资产,俄方无权回收任何东西。
与此同时,美军最高将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15日也说,无人机已经解体了,没有什么可回收的,也没有什么情报价值了。
米利还透露,美国知道这架无人机沉没在黑海的什么地方,它可能在海面以下1200到1500米的地方,这将使打捞行动对任何人来说都“非常困难”。他说,美国目前在黑海没有任何海军水面舰艇,但会想出办法,美国有很多盟友在那里。
台湾以东海域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08月07日15时45分在台湾以东海域(北纬24.50度,东经123.00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80千米。
信号频出 特朗普与普京会晤还有多远?******
当地时间8月6日,白宫高级官员对外证实,美国总统特朗普“可能最早于下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面对面会晤,并且不排除随后邀请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加入、举行三方会谈的可能。
在8月8日特朗普对俄的“最后通牒”临近、信任破裂恐难修补的背景下,此次潜在会晤究竟能否成行?俄乌冲突局势是否将迎来重大转折?这些都充满着不确定性。

△当地时间8月6日,路透社报道,白宫透露,特朗普与普京最早将于下周举行会晤。
会晤信号:白宫默许 克宫谨慎
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与普京进行了单独会面,数小时后,白宫即发表了声明。声明称,此次会晤具有“高度建设性”,为总统级对话“扫清了程序性障碍”。随后,包括路透社、《华盛顿邮报》在内的多家美媒引述白宫人士的消息称,特朗普“愿意尽快与普京见面”,时间“可能就在下周”。
虽然俄罗斯方面尚未确认,但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正在评估对话前景”,并称“俄罗斯从未拒绝和平谈判”。这一罕见的口风,与此前俄方对美制裁和外交压力的反弹态度形成对比,被视为俄罗斯在当前战局与经济处境下的战略回旋。
与此同时,泽连斯基尚未对可能举行的三方会晤公开表态。但乌方外交人士私下透露,“不会在条件不明确、对等性不足的情况下参与‘政治表演’”。白宫方面则强调,三方会晤“仅在俄乌均表现出诚意”的情况下才可能成行。

△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8月6日,普京与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进行了数小时的会面。
特朗普为何同意会晤?
尽管特朗普在过去几周多次公开表示“对普京感到失望”,认为俄方在推动停火问题上“不够积极”,但此次仍对推动会晤表现出了开放态度。舆论认为,背后主要出于三方面考量。
首先,兑现竞选承诺。特朗普长期宣称自己比拜登“更懂如何让普京服软”,推动此次会晤,有助于其在选民中塑造“终结冲突”的总统形象。据《政治》网站披露,特朗普团队的一项近期民调发现,选民对“降低地缘冲突风险”的看重程度高于“惩罚俄罗斯”。因此,特朗普团队认为,比起强硬制裁,“和谈主导”更能让其在外交议题上取得优势。
其次,以谈促压,倒逼俄方。特朗普此前设定8月8日为俄方和平表态的最后期限,否则将施加新一轮能源与金融制裁。如今释放“愿意会晤”的信号,实则是双轨并用:一方面不放弃威慑,另一方面为普京提供台阶、避免彻底对撞。特朗普擅长的“交易外交”正在重新上演。
最后,打破乌克兰战事僵局,推动战后新秩序。特朗普试图跳过欧盟和北约传统路径,直接与冲突双方“交易”,主导所谓的“美式停火框架”,重构美俄乌三边博弈格局。这种“绕开建制、重构秩序”的做法,既符合其对传统外交架构的怀疑态度,也能迅速制造话语权与主导感。
△福克斯报道,普京在与威特科夫的会面中提出希望与特朗普会面。特朗普表示,如果会晤与和平协议有关,他会同意。
特朗普与普京会晤的可能性有多大?
目前,无论从外交表态还是媒体放风,都可以看出,促成这一高度敏感会谈的三个关键条件——政治动机、技术安排与对话窗口正在快速齐备。
首先,从政治意图看,双方均有会晤动力。特朗普急需一场外交成果以证明其“可以终结冲突”的选战承诺;普京也在寻找机会打破当前因制裁、战事及外交孤立带来的压力。在此背景下,会谈本身对双方都是一种政治“解套”。
其次,技术准备已经展开。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当天已与普京在莫斯科进行会谈,为双方搭建沟通机制。白宫官员透露,相关“场地与安保安排”已进入初步协调阶段。这说明,“是否愿意谈”已不是障碍,“在哪谈、怎么谈”才是当前焦点。
第三,普京没有公开回避。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仅称“正在评估对话前景”,既未否认会谈计划,也为俄方设立了灵活的战术空间。
不过也需指出,会晤仍面临风险变量。一是乌克兰方面强烈反对“跳过自身”的双边交易;二是不排除普京此番表态仅是延缓“最后通牒”的压力,若不能展现实质善意,特朗普也可能转而采取更激烈的施压路线,导致会谈气氛骤变。
△美国广播公司报道,当记者询问特朗普是否将与普京和泽连斯基会晤时,特朗普的回答并不确定,反而表示“我之前已经对此很失望”。
三方谈判可能性有多大?
从目前各方表态看,三方会晤、甚至达成实质停火协议的前景依旧十分复杂。
首先,俄方虽然释放善意,但更像策略性应对。普京并未亲自表态,而是通过外交部和密会场合表达“开放性”,意图更多是拖延美国“最后通牒”压力,为自身争取时间与外交主动。
其次,泽连斯基的参与意愿也不明确。在缺乏美方明确保障、俄方未作实际让步的前提下,泽连斯基恐怕不会贸然参与,乌克兰国内亦有强硬派担忧特朗普出于国内政治考虑而对俄让步过多。
同时,会晤成果高度依赖美俄幕后共识。若特朗普不能在会前设定具体让步清单、监控机制和安全安排,会谈将很难转化为真正的外交进展,如此,会谈将可能仅是外交作秀的“会面”而已。
最后,欧盟、北约对“绕过西方机制”的三方框架也持谨慎态度。一旦三方峰会以“交易停火”为目标成行,势必对现有援乌联盟构成冲击,引发欧洲国家内部对“是否跟随美方战略”进行再评估。这一外部压力也将成为三方模式推进的现实阻力。
过去几年中,特朗普与普京的关系几经反转。从2018年赫尔辛基会晤的“友好微笑”,到2024年后对普京多次表达“失望”,二人间的信任早已千疮百孔。如今的所谓“再给一次机会”,更多是一次高风险的对赌博弈。
下周将成为关键窗口期,若特朗普与普京成功会晤并公布具体方案,不排除泽连斯基随后被动跟进;反之,一旦会晤流产或俄方继续模糊回应,美国新制裁将迅速落地,俄乌冲突恐再度升温。
(央视记者 武卫红)
点击进入专题: 美国推动俄乌和平谈判